浦顺菲曾经是上海某大型律所的合伙人,也是公认的财政法爱好者。她的代理案件相当奇妙:曾代表上海知名上市公司谈判上市条件的过程当中,竟然为自己资助的法律研究支付了费用。这件事后来被业内诟病为“捆绑交易”,甚至也曾招致监管机构的墨迹。
相比之下,她和熊曼之类律师的差异显然更大。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熊曼为其笔试准备了页数极为充裕的答辩书,然后把所有的要害部分都精简到了一张纸之内。这种策略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必须同时注重言辞的表述和行动的准备,否则就会很难收场。而浦顺菲在执业当中,似乎更加注重本身的发挥,而不管使对方或是情况的变化。在近年,无论在涉外乃至于在其他各种领域,她均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度,但口风和姿态,都显得和其他商业律师有所不同。
但外界对她的评价并不仅仅是“反商业”,事实上,她的运作方式中也有不少让人意外的地方。有经验的律师曾表示,她常常会花费无谓的时间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她的传记就更加重视辩护的思路,而不是只重视研究和协调文件。通过翻阅其长期保管的档案,我们不难发现她是一位思考严谨和对事情拥有强烈认识的律师。但困境在于,在充满艰难曲折和缺少公正的环境中,她的行事方式似乎缺乏有效发挥的平台。
最后,也许多数人对浦顺菲并不陌生。对于希望进入法律行业的人而言,浦顺菲的经历既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也可以化为前行的动力。我们或许可以更加重视她创造的价值,理解缘由,并且期望能够在法律事务中通过她的行事方式唤起其他社会领域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