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古今中外皆为人尊重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不仅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一位行使自己的天赋和对道德的追求而成就非凡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传统,就是忠厚仁智并存,以道义为重,孟子恪守这一精神不断劝说国君,让他牢固树立「民本」思想,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以人民的幸福为重,尊重人的尊严,为百姓谋利益。但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孟子却因为一封道歉信,让自己的名声和行为备受争议,这就是「孟子义致歉」的事情。
据记载,春秋时期的梁国国君梁惠王曾经请求孟子为其宰相,但是孟子因为梁惠王不以民为本,懦弱无能的施政决策坚决拒绝了梁惠王的请求。但是梁惠王不死心,想方设法地招揽孟子为其宰相,甚至与孟子多次辩论。孟子以「仁者爱人」为原则,不断提醒梁惠王应当以子民的幸福和生命为重,而他不断忽视百姓的疾苦,这样的理念也在后来的治世中被证明是正确的。
后来,梁惠王突然生病,病情十分严重,他想起了孟子的苦口婆心,就千方百计地想请孟子来给他诊治,孟子明白梁惠王真正的诚意,从鲁国赶来了,在王的病榻上,孟子替梁惠王把脉,告诉他病情明显越来越重,需要请大夫来治疗。但是孟子远走千里而来,既然不能治好国君的病,他感到非常悔恨,对梁惠王深深地歉疚,于是写了一封著名的道歉书,表达了自己的悔过之心。
「孟子义致歉」这件事情乍一听很不起眼,但是包含了非常深刻的人文关怀。当孟子听说梁惠王病重,他认为自己是来医治的,如果没有达成目的,他自然感到了非常的抱歉,所以写了这篇道歉书。孟子所表现出来的所谓「义」,实际上就是忠诚和诚实的信仰和勇气,他始终恪守在「立德、安民、止戈为上」的原则,这就是忠臣义士所应该有的襟怀大度和气节。
这件事情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但是这篇道歉书却流传下来了。孟子的这种奉献精神是中华文明中高峰之一,他的道德理念至今似乎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此为例,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孟子式的人物,他们抱着同样的信仰和勇气,在尊严和奉献中不断生发出绚丽的光辉。